美国音乐之旅,立减300刀!
首页>攻略游记>纽约重头戏(二)

纽约重头戏(二)

12/25/2012 01:36 发布 类别:攻略游记  |  浏览(4567) 收藏文章

今天是到纽约后的第一个完整的一天,我的计划是趁着精力还旺盛能走多少就走多少,以备后面几天可能累得不行,也可能有什么地方还想早去一次。我们大概早上七八点出门,在街角的Trader Joes买了些中饭,酸奶和水果,就直奔14th街搭乘地铁去Bowling Green,走到Staten Island Ferry搭乘游轮参观自由女神像。游轮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登上自由女神所在的Liberty Island,并在岛上滞留40分钟,但是由于自由女神像正在翻修,所以不能登顶;另一种线路一样,唯一区别就是不能登岛。我替我们选择了第二种,因为不能登顶的话上岛也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还能省点时间去别的地方。距离登船的时间还有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在Battery Park这个公园四处转转,吃点东西。公园里面有个不大的建筑,叫做Castle Clinton,它不仅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也是这个移民国家的重要象征。Castle Clinton建于1812年,原本是为了防止英军入侵的一道防线,后来成为了移民者踏上美国的象征。1855年到1890年间有八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穿过这坐Castle Clinton,正式踏上这块土地。所以这里对他们有这非比寻常的象征意义。公园里还有一些雕塑,生动刻画了当时移民中各式各样形态的老老小小。今天这里也是游人的必经之地,所以各大游轮公司都在此竞争,礼品店也开起来了,连黑人朋友也来街头卖艺,他们的技艺和那天在时代广场看到的一样,或许这是纽约黑人的特长吧。


终于到了登船的时间了,我们雀跃地爬到第三层,全然不惧即将出云的烈日,抑或稍显凌冽的海风,只为站在最高处在离自由女神最近的地方瞻仰这一纽约甚至美国的标志性塑像。根据航线游轮先沿着East River向东北行驶,到达布鲁克林大桥后掉头,然后驶向Hudson River和Ellis Island。关于布鲁克林大桥我会在后面详细说到,因为晚上才是她发光的时候,白天只是众多通往布鲁克林的途径之一。游轮行驶的前半段河两岸的座座摩天大楼从我们身边缓缓移过,形状各异但都是又瘦又高的,好像在这个已经拥挤的城市艰难的踮着脚尖站立。有很多我都希望知道它们的名字和用途,但我最多也只能把它们囊括进相片里构成这个城市的天际线。再说说Ellis Island吧,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千上万移民进行检查然后通向美国的大门,岛上至今还有一座移民博物馆,只是由于今年十月的飓风Sandy而对公众暂时关闭。终于有一刻我们开始渐渐看到远处的自由女神像,从浅浅的绿色的轮廓,到渐渐清晰的高大的形象和面部的表情,还有那高举的火炬。自由女神像的确非常高大,岛上的人就像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蜷缩在小岛上,不知道他们抬头能不能看到自由女神的头像。她的表情不像我想象的有点小开心,倒是有些严肃,可能是要神圣庄重些,也可能是在历经苦难之后终于重拾自由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总之这对于当时饱经风霜的移民者来说一定是巨大地鼓舞振奋和力量希望。我想到有一期晓说里高晓松说到美国在建国初期聚集了一批其他国家的非精英,却建立了一个如今世界大佬的国家,有时想想的确匪夷所思。也许真的是自由的力量,让思想有机会滋长,让智慧有机会发扬。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集思广益”,也许也隐含着自由的条件,只是他们太含蓄想要我们自己意会,而我们又早都忘记了那些古训,还美其名曰“跟时代同步”。同时回想起以前常背诵的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于好奇我刚找了英文版本,不过比殷夫翻译的中文差远了,原文是匈牙利文更没法欣赏了。英文版本如下:"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 Sándor Pet??fi


下船后我们回到陆地,穿过码头对岸的Bowling Green小公园,沿着Broadway朝东北方向走下去,下一站目的地是华尔街。Bowling Green对面有一座恢弘的建筑,但是没有显赫的大名,这是很多美国以及欧式建筑的风格,就是把名字刻在一个一个很高很不起眼的横面上,还用和建筑物一样的颜色,就更看不见了。经照片放大和google学习得知,这里是U.S. Custom House,由联邦政府建于20世纪初用于纽约码头的征税工作,不知道翻译的是否准确,原文是"to house the duty collection operations for the port of New York." -- Wikipedia. Broadway也不是狭义的百老汇,而是一条很长的路,纵贯纽约从南到北。不查不知道,原来Broadway是这么这么这么长的一条路,我原来以为也就穿过纽约吧,没想到真是一路向北啊,走了快35 mile (56公里) 一直到White Plains, 开车得一个小时,不堵车的话。跑的有点远了,在我们走过的这么一小段Broadway上已经开始显现纽约这个现代大都市兴盛的历史了。街道非常窄,也就是二车道吧,还是因为游人太多才有了那么一点人行道,但两旁的楼像是不挤死你不罢休似的疯长,每一栋都恨不得你抬着头都看不到顶,楼与楼之间也恨不得塞只蚂蚁就够慷慨的了。两个字,窒息。


当我们看到一群游人围着一个东西兴趣盎然的时候,就猜到那头牛终于到了。这是一座重达7000磅 (3吨)的名为Charging Bull的铜牛,代表人们对纽约华尔街牛市的美好愿望。这头牛身体前倾向一边倒,四肢铁蹄稳抓大地,不像是准备助跑蓄势待发,倒像是要与对手格斗拼个你死我活。牛角直挺挺的,眼神坚定,貌似胸有成竹能打败臆想中的大熊,要不说人没有什么求什么呢,看来牛也一样。这座牛的生父母Arturo Di Modica说这只是五个中的一个,日后希望这牛能遍布世界。这不2010年上海就新生了一头,但愿这个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牛市。现在我们都用华尔街来代表那些叱咤风云,呼风唤雨金融界的大佬,但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散布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开秘密会议或者吃烛光晚餐呢。作为一个经贸类院校的毕业生,以前我也对华尔街怀有崇敬和敬仰,现在想想那可能是对华尔街日报的感觉。华尔街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窄巷,里面的人或许从事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们也只是高级打工仔,实权永远掌握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手里,因为庐山要是现了真面目,肯定招风被枪打。华尔街上的人们跟其他街的美国人一样,每天过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倒是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对它抱有那么大的希望,以为它长到亘古千年,深到渊不见底。即使到了华尔街,看到了纽交所,不能亲临其中,又有什么收获呢,大抵只是满足了虚荣心和照相欲吧。所以说人还是要经历,不管是向内的读书,还是向外的行路,经历多了就会对很多事情看的更清楚,而且是用自己的眼和心,而不是从别人的嘴。


离开华尔街时已是傍晚时分,我们继续向东北方向压马路,争取在华灯初上的时候到达布鲁克林大桥,看她披上绚丽外衣完全不同于白日素面朝天时候的样子。又走了八九个街区我们迷路了,看到了远处就是大桥,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身边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好像争先恐后地要上桥。终于找到一个靠谱的路人,警察叔叔,我上前询问,他特别不耐烦的转身指了一下哼了几句就走了,丝毫不担心我没听清或者没记住。这是我在纽约越到的第二个态度不好的当地人了。第一个是在到达时代广场的shuttle站里,我忘记什么原因了,就记得一个黑人清洁大妈很不耐烦的跟我说这是最后一辆shuttle了,12点就关门还是什么的。她根本不听我的问题,只会理直气壮地重复她自己的话,还一副“老娘都说了两遍了你还想怎样”的架势,吓得我只好作罢。我一般不喜欢问别人,都是自己查地图和网站。实在没辙了当时也没网络才会找路人问,如果碰上特别热情的我会非常感激,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更好;要是人家冷冰冰的也就算了,可能人家心情不好或者性格使然吧。但是在纽约我仅有的两次问路得到的都是冷漠傲慢不屑的回应,让我不免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惧怕且厌恶的感觉。绕了一圈,总算找到了布鲁克林大桥的行人入口。


布鲁克林大桥之前我也经常听说,但始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有名,这次借着写游记google了一下,原来这座桥建于1883年,是最古老的吊桥之一,我原来以为“最古老”不应该有“之一”,但是好像桥梁这东西,在主要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有小范围的改进,所以每座桥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同类,但又都属于吊桥,也许这是“最古老”和“之一”可以并存的原因吧。直到1903年,布鲁克林大桥都是最长的吊桥,它能建起来也真是几代人的心血。最开始的那位桥梁设计师叫John A Roebling,他之前在其他地方建过短点的吊桥,可能是为这个做铺垫,话说我们村还有一个呢,全村人都特引以为豪,经常拿出来放到旅游手册上的。可惜这位大师设计他的巅峰之作时因工受伤,只好把后续工程交给他的儿子,谁想他儿子也受伤,只好交给他媳妇,就是John的儿媳妇。这个媳妇貌似是没有接受过任何桥梁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从高数开始学,各种曲线参数,各种桥梁材料,各种拉伸强度,花了14年帮助老公最终完成了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我觉得比这座桥更恢弘的是他们的信念和智商,尤其是在美国人这种偏向个人主义的国家。我接触的大多数美国人都非常独立,不管老少,仔细想干嘛就干嘛,不会因为父母想让你继承家业就去经商,也不会因为儿女不看望自己就顾影自怜。家里固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小孩子自己的想法也会被尊重,选专业,换工作,改宗教,变什么的都有,这些年尤其更胜。Roebling家这种情况我猜想跟美国南北战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大关系。战争年代人心可能终日惶惶不安,更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来让普通百姓过得更好,所以建立这样一座当时最长的吊桥,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可能更能振奋人心,让大家更积极乐观,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走在那座桥上我很难想象一个女人耗尽十几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学习,只为建成这样一座大桥。站在大桥中间抬头向上望,纵横交错的钢缆绳索像蜘蛛网一样扩张,把天空切成无数个碎片。对岸的曼哈顿星火点点,繁花灿灿,就好像一个个萤火虫,簇拥在岸边,热火朝天的回忆着那些年他们一起见证过的执着的爱。一路上我望不尽两岸的灯火,就像大桥承不完游人和自行车客,虽然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么狭窄的道路上骑自行车,但还是尽量遵守行人靠右的规则,两人前后挤在一条道上。就这样,很多骑自行车的人还对这么多游人的到来嘴里忿忿不满,这让我又一次见到了纽约人的骄傲。要没有这么多的人和这么喧嚣的车马,我倒很愿意在桥上吹吹微风,看看夜景,思考人生,缅怀故人。本来打算走个来回的,可是桥太长了,走过去就不想走第二遍了,所以我们决定到Brooklyn找地铁。谁知道这一程也不必回头路短,因为要下桥回到人行道上要绕很多弯,走很多回头路。以前只听说Brooklyn没有Manhattan那么繁华,果然如此,晚上九点多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吓得我俩赶快加紧步伐还要左顾右盼。为了尽快走到地铁口而不走弯路,我又硬着头皮找了个人问路,顺便问下洗手间。要说还是平民区的人们友善,这个警察叔叔带我们去了一间学校,叫New York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虽然学校已经关门,但警察叔叔还是请清洁工帮我们开了门,他们谈笑间我们去了洗手间,所以对当晚的警察叔叔,清洁工和值班人员表示感谢。


最后我们走到Jay St搭乘地铁回到宾馆,奔走的一天告一段落。第一天我对这个城市就有了很多心理上的变化,从最初的慕名向往,对移民潮的感慨,对华尔街的淡然,对市民的失望,对战时和今日的对比,到对草根的感恩,太多的触动才让我刚刚意识到,或许这才是纽约的魔力。(转载自落茉新浪博客)

网友评论 (0条)

  • 0条记录 当前第1/0页 
评论网友 匿名网友2024-03-29 02-39-18
阿拉斯加极光,低至7.9折!
关于纽约资讯网 | 友情链接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成都途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蜀ICP备1020028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