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之旅,立减300刀!
首页>攻略游记>美国札记(LAST)再游唐人街

美国札记(LAST)再游唐人街

06/24/2011 14:59 发布 类别:攻略游记  |  浏览(3639) 收藏文章

韩国朋友Stella 刚来了纽约两个月,曾往唐人街一次,却有个不愉快的经历。 Stella 的外貌像中国人,当她和朋友走进唐人街的餐厅时,伙计热诚的招呼她们,并跟她说广东话,见Stella 好像听不明白,跟着再说国语,但她只会听一点,却不会说,所以便用英语回答,那个伙计马上转了态度,待点完菜后,便背着她们,带点不屑的说:「ABC。」他以为Stella是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人?American-born Chinese?,没有学好自己祖国语言,所以他显得不大高兴。许多美籍华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们做「ABC」,觉得这个称号多少带点贬意和不尊重,所以他们听到此用语时亦会不悦,而何况Stella 根本不是,却受到如此对待,难怪她感到有些委屈了。

我以英语跟Stella 说:「请不要怪他,他只是对你有所误会而已,就如?到小韩国区一样,若果?不会说韩语,可能也会令那里的人冷淡对待,不过这一次,就有点无辜了。」 Stella 也点头同意。其实,这伙计与其他在唐人街的华人一样,他们最感骄傲的就是自己的语言,但许多新一代的年轻华人都不愿意学习,因为他们大多于美国成长,接受美语教学,他们的生活已融合在美国的社会中,而且华语在他们的社交圈子中已用不着。也许,在往后的纽约新华人社会里,要廷续华语便越益困难了。

为了让Stella 可以看多一点唐人街的真面貌,我相约她再到那儿游览。我们乘地下铁路N 线到坚尼街(Canal Street或称运河街),出口附近可见气派十足的汇丰银行,对面则是古色古香的五层楼,沿运河街往前行,那些小贩的吆喝声,那种市场肉食的鲜味,景象似曾相识,跟香港的菜市场很相像。经过喧闹的小贩三角区,有卖蔬果的,有卖熟食的,如炒饭,炒面,炸鸡,只须两三块钱便够一餐了,我们见有些人干脆站在路旁吃,也不理会什么沙尘飞扬,以及不停擦身而过的路人。

街道两旁有各式各样的蔬果和肉食海鲜店,亦有出售唐装、功夫鞋、漫画书、陶瓷玩具等充满怀旧色彩的杂货店,仿如回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去。早期中国移民只聚居在下东区内,有些在汗衫衣厂,洗衣店,及餐馆工作,有些则经营粮油杂货店,从中国进口货物,卖给居住在唐人街的华人。现在的唐人街已渐渐扩大了范围,主要地区约有九条大小街巷,当中很多商店是从事饮食业的,以中式餐馆最多。这里的面包店部份是附设坐位,当你走进店内,店员便会热烈地欢迎你,帮你落单选面包,非常有效率。有时候,我会光顾运河街的大班饼店,买两个面包加一杯热奶茶,只花两美元多,便是我的午餐,既简单又便宜,总好过吃汉堡包啦。我最喜欢坐在靠街景的位置,观看穿梭狭道的人群,实乐事也。

我们转入勿街?Mott Street?,见到一间小型佛堂-「东方佛教寺」,门口很狭窄,一不留神便会走过了,外面的玻璃橱窗放了百多尊大小金佛像,在阳光映照下格外耀目。进入佛堂内,便见佛坛设置于大厅中间,左面放置了一些佛经供人参阅,佛堂职员示意我们烧香参拜,我知道Stella 是天主教徒,所以我回说不用了,稍看了一些佛书,便带Stella到别处去。

由比利街(Pell Street)转入宰也街(Doyers Street),我们发现有数间上海及港式理发店,从外望进,那些简单的布置格局跟香港旧式理发店没有两样,墙上挂上很大的中国月历海报,而老师傅都穿着白色长袍,看来光顾者大多是这里的老华侨。我告诉Stella这些理发店除了替客人理发外,更设有剃须服务,很久以前,北京的理发店也是这样的,但现在已不多见了,反而附设修甲服务,因为现在的发廊多以女宾为主。 Stella 说在南韩,女性特别注重仪容,所以修甲店无须附设在发廊内,也有许多顾客,这些专门修甲店开了一间又一间,甚至比发廊还要多,不论老少,每月总会光顾至少两三次,由此可见,这是一门非常赚钱的行业,就是在纽约市,一些韩国人集中的地区也会有这些专为女士而设的修甲店。

来到包里街(Bowery Street),马上看到唐人街的标志──孔子像,是著名雕塑家刘新所塑造,背后是著名的孔子大厦,这座红砖建筑物是早期一些华人聚居的公寓,现已成为一些老华侨的社区​​。

往下城区走约五分钟,可见竖立在路中心的林则徐像,据说为纪念禁毒年而建设的,并于去年完成。返回包里街再前行,我们欣赏到雄伟的曼哈顿桥(Manhattan Bridge),这蓝色的桥共有上下两层,汽车可经过此桥穿梭布鲁克林区(Brooklyn)和曼哈顿区,每逢繁忙时间,在桥的进出口都会出现长长的车龙。

对面有香港,台湾人熟悉的「黄大仙庙」,位于商厦地铺内,地方不大,不及香港的那样人山人海。我告诉Stella在香港的黄大仙庙是一整座庙宇,其内有好几个祭坛,供奉黄大仙、观音、土地公等,每天都香火鼎盛,周围有湖水楼阁,鸟语花香。这唐人街的黄大仙庙或多或少给予异乡人心灵上的寄托。

我们横过包里街,沿着坚尼街走,直到爱烈治街〈Eldridge Street〉,有一间犹太教会堂,这座建筑物很破旧,据说已弃置了几十年,至现在才整修,其实我们也不清楚会堂是否再次开放,我们本想进去一看,才知道已关了门,唯有下次再来吧。我见Stella仍不愿离去,所以便趁机四处看,发觉这一处较僻静,商店和行人不多,不及勿街那边热闹。

离开犹太教会堂,我们折返包里街,转入希士打街(Hester Street),街道比较冷清,却颇有特色,我们给一幅富有中国色彩的墙画所吸引,这里是唐人街最后一间戏院──「璇宫戏院」,现在仍有营业,但生意却大不如前了。由于越来越多人从唐人街迁出,剩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家,消费力不及从前,加上华语电影亦未必吸引到新一代华人去看,同时,录影带租赁店越开越多,租费十分廉宜,若购买套票的话,只须一美元便可看一出电影,无论中、港、台电影,以至最为移民喜爱的电视剧集,都可租到,还能看足一星期,所以居民宁愿租带也不去戏院看了。

跟着,我们走进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再次途经繁盛的坚尼街,穿过市场,到达摆也街(Bayard Street),我们想寻找「民主墙」的所在地,根据Stella 的地图指示,应该在这里附近,可是我们绕着这大厦走了两圈,仍然找不到这道墙,正当想放弃时,赫然发现在一小贩摊位后有一个木框,我们走近一看,原来这就是「民主墙」,过往原是贴满中国新闻及海布的告示板,现在已给一些街招广告所占用,四边的框架已很破烂,我和Stella望着这历史文物,也只好相视而笑。

大约三时许,我们都有些倦意,于是走到勿街的「新龙凤饼店」吃中国点心。这时候,店里的客人不多,我们选了一个较静的位置,我用广东话向店职员点了一些咸水角和蛋糕,另加两杯奶茶,然后跟Stella 一面吃一面谈天。邻桌的人都望着我们,可能觉得我和Stella 用英语对话,有些怪怪的,但我们都没有理会。

Stella 说:「这些点心既新鲜又好吃,希望下次再有机会来品尝。」

我笑说:「只要你喜欢,我可以带你尝试其他中国菜如南京菜,上海菜,当然还有我最熟悉的北京菜啦,那下一次再到中国餐馆,你便懂得点什么菜式了。」

Stella 也回说:「那我亦会带你去试一试韩国菜,特别是韩国烧烤,你一定会喜欢的。」

我点一点头说:「那我们就一言为定吧。」

Stella 说:「今天真高兴,可以和你一起游览唐人街,让我认识多一些中国文化特色。」

我说:「我也多谢你陪伴我游览,我的华裔朋友都没有多大兴趣来左转右转的,他们觉得这里又陈旧又肮脏,除了吃之外,根本吸引不到他们前来,而在今天之前,我没想到唐人街竟有这么多值得参观的地方,如果不是你陪我,相信再也看不到唐人街的另一面呢。」

Stella 说:「这一切都是缘份吧,让我们在纽约相遇,继而一起结伴同行。」

我笑着点头,似乎一切都有所安排,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吧。

网友评论 (0条)

  • 0条记录 当前第1/0页 
评论网友 匿名网友2024-03-29 23-24-54
阿拉斯加极光,低至7.9折!
关于纽约资讯网 | 友情链接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成都途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蜀ICP备10200285号-3